大学教育的CICD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3年12月29日 凌晨
论点:大学教育是一场大型的CICD
随着教育产业的高度成熟化,大学生活似乎变成了一条预定的道路,从大一入学开始,我们就仿佛踏上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流水线。这个CICD(Continuous Integration & Continuous Deployment)的比喻或许能够准确地描述现代大学的经历。为何高等教育演变成了这样的pipeline流水线呢?
理想教育
教育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,感性来说,我认为教育应该回答/引导几个问题:人为什么是人,你可以成为什么人,你想成为什么人。
中国人缺少的三种教育:性的教育,爱的教育,死亡的教育。
这三种概念,分别对应着人生的三个支点:身体完整、灵魂丰沛、生命价值。
——本段话来源于网络
理性来说,我所讨论的教育可以分为两种:专科教育和高等教育
1. 专科教育(一技之长): 专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,使其能够在特定领域内成为专业人才。
2. 高等教育(综合性技术): 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,包括批判性思维、团队协作、创新等方面。这有助于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,不是某种领域的人才,而是可以成为多种领域的人才。
现实教育
爱撒野的小孩,被教得很乖。——杨千嬅 歌曲《最好的债》(笔者有断章取义之嫌)
现代教育对孩子是残忍的,我们逼迫他们为了虚无缥缈的以后而牺牲近在眼前的需求,用各种限制加重孩子的负担,让他受苦,为了永远享受不到的遥远幸福做准备。 —— 卢梭
然而,现实教育与理想相去甚远。一步步的偏差,使得大学生踏上了CICD的道路。
现实教育的CICD过程
- 初高中阶段:小镇做题家,被试卷 & 考试充填。主要由关键的初一,关键的初二,关键的初三,关键的高一,关键的高二,关键的高三组成。
- 入学阶段:通过高考进入大学,成为流水线的初始阶段。一群freshman对于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。
- 专业学习:在经历了九年寒窗之后,学生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时间。同时,也开始接触各种学长总结提炼出来的文档 & 经验 & 道路,即使不懂,可是却被告知,那是大多数人走过的路,不会错的。从此,几条鲜明的道路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:
- 家里有矿,继承家产,不在此文讨论中
- 之后打算工作 / 考研。此时平时成绩就无所谓了,于是可以平时持续性摆烂,只需要按部就班去签到,上着可听可不听的课程,和同学们合作完成一点作业;期末间歇性冲刺,及格便万事大吉。此时大多数时间主要被娱乐工具充填,比如短视频 / 小说 / 游戏等。
- 之后打算保研 / 出国。此时平时成绩成为关键一环,每次出勤/回答问题/pre展示毕恭毕敬,期末的作业也要卷出水平,卷出高度,卷出风采,卷得让老师不好意思不给你优。参加比赛,参加活动,丰富履历,拿奖学金,最终成为公众号里“神仙宿舍”,“全体保研”文章的主人公。
-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情况,比如医学生,其本身的高强度课程安排,导致单纯是课程本身就已经占用了很多时间,加上本身5+3培养,导致与上面的情况不完全一样。
- (Optional) 实习阶段:部分学校可能会要求实习,学生们第一次走出校外,到企业中工作,学习新知识,以及嫌弃自己课内什么有用的都没学到。
- 秋招 / 考研 / 出国:到了大三下/大四上,本科阶段逐渐步入尾声,学生们开始寻找出路。工作的人士要开始秋招,考研的人士开始泡图书馆,出国的人士也在考语言,准备材料。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。
- 找到工作 / 保研 / 上岸 :大学生活的高潮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,或者选择读研,将找工作这个问题留给三年后更加有智慧的自己。至此本科开始告一段落。
成为CICD的原因:
让我们先做几个假设:
- 人需要必需品(衣食住行 + 看病),所以需要工作
- 人需要消费品(手机电脑 / 汽车)+ 消费主义盛行,所以需要高薪的工作
- 人太多,资源逐渐有限,所以需要竞争
当这几个假设合理后,继续讨论原因:
- 工作与学历挂钩: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,高学历往往与稳定高薪的工作划上等号。在蓝领工作环境与收入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,人们自然想追求白领工作,而高等教育成为好工作的前提条件。
- 传统观念与阶级流动: 中国古代有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名言,几千年的科举制,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。到了现代,在原因1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人将读书变为唯一的出路。我认为,教育是中产阶级延续财产的不二法门,更是底层民众逆天改命的唯一途径。
- 社会评价体系单一: 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评价往往基于学历和职业。在就业环境不好的现实环境下,大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,推动他们沿着事先规划好的路径前进。
- 教育产业化与竞争激烈: 随着教育的商业化趋势,越来越多人获得本科教育,导致学历贬值,就业竞争激烈,学生和家长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。大家不得不内卷。
- 教育脱离学生:课程乏味,外界诱惑太多,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。
能否改变 & 如何改变?
学生
- 勇于探索:尽可能多地接触新鲜事物 & 新鲜知识,培养兴趣爱好,增加知识的宽度。不能被大数据牵着走,打破信息茧房。
- 深入钻研:在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后,发掘自己的热情,并在热情领域深耕,增加知识的深度。
- 必要的运气:积德行善吧,没什么好办法
老师
- 老师花更多时间备课:停止使用老旧PPT/知识,尽量传输较新的知识
- 授课时与实际相结合:停止死记硬背 与 填鸭式教学
- 停止无意义的点名签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学生不以签到点名之利
学校
- 与工业界结合:放下象牙塔的骄傲,与工业界合作,联合培养学生
- 强调人文素养: 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,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也具备更全面的能力,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。
- 兴趣导向:停止教学大纲导向
社会
- 拓宽评价标准: 改变对学历的单一评价标准,引入更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,包括技能、经验和创新能力。
- 提倡终身学习: 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,不仅仅在大学期间,而是在职场中持续提升自己。
结语: 大学生活虽然现在更像是一条流水线,但我们有机会通过改革教育体系,打破既有模式,使得大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发展的舞台。这需要学生、老师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,以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。
该图片由Nikolay Georgiev在Pixabay上发布